全自動殺菌釜作為食品、醫藥等行業實現物料滅菌的核心設備,其長期停用期間的保養質量直接影響設備壽命與后續重啟的安全性、穩定性,而啟動前的全面檢查則是規避運行風險、保障生產合規的關鍵環節。以下從長期停用保養措施與啟動前檢查兩方面展開詳細說明。
一、長期停用保養措施
長期停用(通常指停用周期超過1個月)會使全自動殺菌釜面臨銹蝕、部件老化、管路堵塞、電氣系統受潮等風險,需按“清潔-防護-密封-監控”的邏輯分步驟實施保養,具體如下:
1. 設備全面清潔與干燥處理
釜內清潔:先排空全自動殺菌釜內殘留物料(若為食品行業,需避免物料殘留變質引發污染),用符合行業衛生標準的清水(如純化水、無菌水)反復沖洗釜內壁,去除附著的物料殘渣、污垢;若內壁有頑固污漬(如蛋白質結垢、油脂殘留),可使用中性清潔劑(避免腐蝕不銹鋼材質)浸泡后刷洗,刷洗完成后再次用清水沖洗至無清潔劑殘留。清潔后,開啟釜門或通風口,啟動設備自帶的熱風干燥系統(若有),或采用外接風機對釜內鼓風,確保釜內壁、密封槽、噴淋管路等部位完全干燥,防止水分殘留導致內壁銹蝕。
管路系統清潔:針對蒸汽管路、冷卻水管路、物料進出管路,需逐一進行沖洗。蒸汽管路應先通入少量蒸汽(壓力控制在0.1-0.2MPa)吹掃,去除管路內殘留的冷凝水和雜質;冷卻水管路用清水沖洗后,可通入壓縮空氣(經干燥過濾)吹掃,排出管內積水,避免管路內壁滋生微生物或因低溫結冰凍裂;物料管路需根據物料特性選擇合適的清潔方式,如可拆解的接頭處需拆開清洗,確保無物料殘留。
外部清潔:用抹布擦拭設備外殼、操作面板、閥門手柄等外部部件,去除灰塵、油污;對于操作面板上的按鈕、顯示屏,需用柔軟的干布輕擦,避免使用濕布導致電氣元件受潮。
2. 關鍵部件防護處理
金屬部件防銹:對全自動殺菌釜體法蘭面、閥門閥芯、螺栓螺母等金屬裸露部位,先用細砂紙打磨去除表面氧化層(若有),再均勻涂抹防銹油脂(如食品級防銹油,避免后續啟動時污染物料);對于電加熱管、溫度傳感器、壓力傳感器等插入式部件,需檢查其表面是否有損壞,清潔后在接線端子處包裹防潮絕緣膠帶,防止受潮短路。
密封件保護:全自動殺菌釜門密封膠條、管路密封墊片是保障設備密封性的核心部件,長期受壓或暴露易老化。停用前需檢查密封件是否有變形、裂紋、磨損,若存在輕微損傷可涂抹硅基潤滑脂(增強密封性且延緩老化),若損傷嚴重需及時更換;更換或保養后,可適當松開釜門鎖緊裝置,避免密封膠條長期處于壓縮狀態,延長其使用壽命。
電氣系統防潮:切斷全自動殺菌釜總電源后,打開電氣控制柜柜門,檢查柜內接線端子是否松動、線路是否老化,并用干燥的壓縮空氣吹掃柜內灰塵;在控制柜內放置防潮劑(如硅膠干燥劑,定期檢查并更換),必要時可安裝小型除濕機,保持柜內干燥環境,防止電氣元件(如接觸器、變頻器、PLC 模塊)受潮損壞。
3. 設備密封與環境管控
設備密封:待設備清潔干燥、關鍵部件防護完成后,關閉釜門并輕微鎖緊(無需完全密封,避免密封件受壓),在釜門與釜體接觸處覆蓋防塵布;對于管路接口、閥門端口,用專用堵頭(如硅膠堵頭、塑料堵頭)密封,防止灰塵、雜質進入管路內部;設備整體可覆蓋防水防塵罩,尤其在潮濕、多塵的車間環境中,需確保防護罩密封性良好。
存放環境管控:將全自動殺菌釜放置在干燥、通風、陰涼的室內環境,避免陽光直射(防止設備外殼老化、密封件加速降解)、雨淋或靠近水源(避免地面積水導致設備底部銹蝕);環境溫度控制在5-30℃,相對濕度不超過60%;定期檢查存放環境,若發現地面潮濕、粉塵較多,需及時采取除濕、除塵措施,同時檢查設備防護罩是否完好,防止異物進入設備內部。
4. 定期巡檢與維護記錄
定期巡檢:長期停用期間,需制定巡檢計劃(如每周1次),巡檢內容包括:全自動殺菌釜的外觀是否有損壞、銹蝕;釜內是否有受潮跡象(如內壁結露、霉斑);電氣控制柜內防潮劑是否失效;密封件是否有老化變形;管路堵頭是否松動等。若發現問題,需及時處理,如更換防潮劑、重新密封管路等。
維護記錄:建立專用的設備保養記錄臺賬,詳細記錄停用日期、保養步驟(清潔、防護、密封的具體操作)、巡檢時間與結果、問題處理情況等信息,確保保養過程可追溯,為后續設備啟動與長期維護提供數據支持。
二、啟動前的檢查
全自動殺菌釜長期停用后啟動殺菌釜前,需通過 “部件檢查 - 系統測試 - 空載試運行” 的流程,全面排查設備隱患,確保設備符合運行要求,具體檢查內容如下:
1. 外觀與基礎部件檢查
整體外觀檢查:移除全自動殺菌釜的防護罩、防塵布,檢查設備外殼是否有變形、銹蝕、破損;釜體法蘭面、焊縫處是否有裂紋或滲漏痕跡;管路是否有彎曲、老化、接口松動;閥門手柄、操作面板按鈕是否完好,無損壞或卡滯現象。
基礎部件緊固檢查:逐一檢查設備地腳螺栓、釜門鎖緊螺栓、管路接頭螺栓等是否松動,若有松動需用扭矩扳手按設備說明書要求的扭矩緊固,防止設備運行時因振動導致部件脫落或泄漏;檢查電氣控制柜柜門螺絲是否緊固,柜門密封條是否完好,確保柜內防護等級達標。
2. 管路與閥門系統檢查
管路通暢性檢查:拆除管路接口處的堵頭,用壓縮空氣(壓力控制在0.2-0.4MPa)吹掃各管路(蒸汽管、冷卻水管、物料管),檢查管路是否通暢,無堵塞(若吹掃時氣流明顯減弱或有異常聲響,需拆解管路排查堵塞物,如雜質、殘留物料結塊);同時檢查管路是否有泄漏,可在管路接頭處涂抹肥皂水,通入壓縮空氣后觀察是否有氣泡產生,若有泄漏需重新緊固接頭或更換密封墊片。
閥門功能檢查:手動操作各閥門(蒸汽進氣閥、冷卻水上水閥、泄壓閥、物料進出閥等),檢查閥門開關是否靈活,無卡滯、異響;關閉所有閥門后,對蒸汽管路、冷卻水管路分別進行氣密性測試(如蒸汽管路通入0.3MPa 壓縮空氣,保壓30分鐘,壓力降不超過0.02MPa),確認閥門密封性良好,無內漏或外漏;重點檢查泄壓閥,手動開啟泄壓閥,確認閥芯動作正常,泄壓通暢,同時檢查泄壓閥的起跳壓力是否符合設備設定值(可通過專業機構校準或按說明書要求調試)。
3. 電氣與控制系統檢查
電氣系統絕緣檢查:合上全自動殺菌釜的總電源前,用絕緣電阻表(搖表)檢測設備外殼、電加熱管、電機等對地絕緣電阻,絕緣電阻值需符合國家標準(如動力回路不低于0.5MΩ,控制回路不低于1MΩ),若絕緣電阻過低,需排查原因(如電氣元件受潮、線路老化),處理后重新檢測,直至達標。
控制系統功能檢查:開啟電氣控制柜電源,檢查操作面板顯示屏是否正常點亮,無亂碼、黑屏現象;檢查溫度傳感器、壓力傳感器、液位傳感器等檢測元件的接線是否牢固,無松動或接觸不良;通過操作面板設定模擬參數(如目標溫度、壓力),檢查控制系統是否能正常接收指令,傳感器反饋數據是否準確(如用標準溫度計、壓力表對比檢測值,誤差需在設備允許范圍內);測試報警功能,模擬超溫、超壓、傳感器故障等場景,檢查設備是否能及時發出聲光報警,且報警后自動執行保護動作(如切斷加熱源、開啟泄壓閥)。
4. 密封與安全保護裝置檢查
密封件檢查:檢查全自動殺菌釜門密封膠條、管路密封墊片是否有老化、變形、裂紋或破損,若存在上述問題需及時更換;將釜門關閉并鎖緊,檢查密封膠條與釜體法蘭面是否貼合緊密,無間隙;可通過通入少量壓縮空氣(釜內壓力0.1MPa),在密封處涂抹肥皂水,觀察是否有氣泡,確認密封性良好。
安全保護裝置檢查:除泄壓閥外,還需檢查安全閥(若設備配備)的校驗狀態,確認安全閥在有效期內,起跳壓力符合要求;檢查釜門安全聯鎖裝置,確保釜門未完全關閉時,設備無法啟動加熱或通入蒸汽;檢查緊急停止按鈕功能,按下急停按鈕,確認設備能立即切斷所有動力電源,各系統停止運行,且復位后需重新啟動才能恢復操作,確保急停功能可靠。
5. 空載試運行與性能驗證
空載試運行前準備:確保所有檢查項目合格后,關閉釜門并鎖緊,斷開物料管路連接(避免物料污染),接通蒸汽、冷卻水供應,確保各管路壓力、流量符合全自動殺菌釜的運行要求;在操作面板上設置空載試運行參數(如溫度100℃,壓力0.1MPa,運行時間30分鐘)。
空載試運行過程監控:啟動設備,按設定參數運行,實時監控釜內溫度、壓力變化,檢查加熱系統是否能正常升溫,溫度控制精度是否達標(波動范圍符合設備說明書要求);冷卻系統啟動后,檢查冷卻水循環是否通暢,降溫速度是否正常;運行過程中,監聽設備是否有異常噪音(如電機異響、閥門卡滯聲、管路振動聲),觀察各閥門動作是否協調,無泄漏或卡滯;記錄試運行過程中的關鍵參數(升溫時間、降溫時間、壓力穩定性),與設備正常運行時的參數對比,確認性能無異常。
試運行后檢查:空載試運行結束后,關閉設備,待釜內溫度降至常溫、壓力卸至常壓后,打開釜門,檢查釜內壁是否有銹蝕、結露;檢查各管路、閥門是否有泄漏痕跡;再次確認電氣控制系統、安全保護裝置功能正常,無故障報警記錄。
通過上述長期停用保養措施,可有效延長全自動殺菌釜的使用壽命,避免設備因停用期間維護不當導致故障;而啟動前的全面檢查則能提前排查風險,確保設備重啟后安全、穩定運行,保障生產過程的連續性與產品質量。
本文來源于諸城市安泰機械有限公司官網http://www.jjznbl.com/